科技创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新闻资讯     |      2024-01-01 06:44

  科技创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近日,以“安全 低碳 智能 经济 优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在会上指出,要深入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目标,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的科技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指出,目前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下半场”,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算力网的出现让互联网面临新挑战。

  “传统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作用非常强大,但在实体经济和能源控制方面却满足不了需求。”刘韵洁表示,确定性网络已成为未来网络产业发展的核心,有望解决传统互联网拥塞无序的问题。

  对于传统互联网与未来网络的区别,刘韵洁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传统互联网就像交通领域的普通马路,任何车、人都可以在此行走,但问题是有红绿灯、拥塞和无法解决的不确定性事故。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这一网络上架构出类似高铁、高速公路或航空空间的网络。”

  在刘韵洁看来,未来网络已经在多项关键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具备了按需定制网络服务能力、确定性网络控制能力、多云交换服务能力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他强调,未来网络设计的目标为“开放、柔性、智能、安全”,能满足能源互联网方面的需求、工业互联网确定性需求,以及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对确定性算力的需求等,助力“算网能”融合发展。

  “‘双碳’目标在能源标准、调度平衡方面需要网络的支持。”刘韵洁表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可以为社会提供高质安全的公用型专网。

  他指出,依托CENI构建覆盖全国的智能型公用专网,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前沿技术,发展面向能源、制造业、农业、教育、安全等行业的专网,可以更好地培育行业大模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构成环节,对于提升系统灵活性和主动支撑能力,提升日内保供应能力、改善系统安全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电化学储能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一级顾问郭剑波有自己的思考。

  他指出,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很快,到2030年,新能源将成为第一大电源。但新能源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比较大,且具有高装机、低电量、弱保障、低抗扰、弱支撑等特性,需要配以大规模的储能技术,提供系统平衡和支撑。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具有促消纳、保安全、保供应、优化结构和运行等作用。”郭剑波指出,目前电化学储能呈现出增长快、需求大,锂离子电池占主导地位,应对不同需求和风险的储能多元发展的特点。

  同时,他指出了目前储能面临的三大问题。首先是安全性问题。有机电解液的储能电池存在本质安全问题,还会受到系统设计、使用环境、运行工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次是不同类型新型储能成本还需降低、市场尚需细分、技术有待完善和验证。最后是储能系统在不同场景下应用的多重价值未予以体现。现在采用类比光伏和新能源度电成本来衡量储能是不科学的,更不能简单利用小时来衡量。

  对此,郭剑波提出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安全是前提,成本是关键,价值兑现是出路。他建议,按照市场功用、细分市场、多种储能类型来满足不同系统需求,同时要关注新型储能成本快速降低和系统成本快速增加的特点,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储能的价值兑现。

  作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平台,“和睦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显著提升了我国核电仪控行业的整体水平,核电安全与稳定运行发电是对未来电力系统最大的支撑。

  这是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核电DCS)研发首席专家江国进在他的主旨报告《核电站数字化、智能化控制保护系统的研发与展望》中谈到的。他表示,核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是国家核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DCS是核电站的“神经中枢”,却长期被国外垄断。

  在报告中,江国进强调了核电的重要性——是未来我国电力系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图。他指出,国家在核电层面的要求非常明确,就是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确保能源安全,核安全是值得重视的国家安全问题。

  接下来,他分享了中国广核集团的产业体系布局和主要科研成果,并提出核电控制保护系统的新形态具有6个特征:快速交付、更加可靠稳定、虚拟调试、逻辑云化、智能值守、少缆连接。

  江国进表示,中国广核集团将朝着协同设计一体化、运行数字化、运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