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建设立体排水防涝体系 应对不低于100年一

 新闻资讯     |      2024-01-07 14:45

  广州将建设立体排水防涝体系 应对不低于100年一遇的暴雨近日,16届58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据介绍,目前,广州市现有排水设施在应对50毫米/小时降雨时基本不会积水内涝;在50-75毫米/小时降雨时,局部区域出现内涝;在75毫米/小时以上降雨时,部分区域现有工程体系难以有效应对,需采取综合应急避险措施应对。

  《规划》提出,广州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按照不低于100年(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进行建设管控,即通过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有效应对不低于100年一遇的暴雨。

  具体而言,以全市9大流域105个排涝片区为单位,根据片区地形地貌及城市开发特征,“一片一策”因地制宜规划排水防涝建设方案。其中,北部山林生态区地处山区,地形高差大,自排条件好。将重点挖掘上游水库削峰潜力,加强片区内主干河道排涝能力。

  中部都会区主要位于前航道以北,半山半城致使下游“因洪致涝”,城市开发密度高。重点采用综合措施分区滞蓄涝水,优化、重构城市雨水行泄通道。

  南部滨海湾区各联围内水网密布,天然雨水调蓄能力强。坚持“蓄排平衡,以排为主”,在充分利用河网涌容及农田洼地滞蓄涝水的基础上,新、扩建排涝泵站,强化调度能力,趁潮引排。

  具体规划思路方面,本次规划采用“流域树”的理念,即通过“绿”(树叶—海绵)、“灰”(树枝—管渠)、“蓝”(树干—河道)、“管”(园丁—管控)的“四位一体”多种综合措施进行雨水径流的科学管控,改变以往过度强调市政管渠排水的单一灰色模式,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实现城市排水安全。

  《规划》注重排水防涝硬件设施建设。根据规划,广州将在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在规划期内新建雨水主干管3000千米以上,新/扩建行泄通道247条,按各雨水排水分区的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调蓄池及雨水泵站等排水防涝设施。

  《规划》同样重视提高雨水综合管控及应急水平。《规划》科学确定主要河涌管控水位,为区域雨水顺畅下泄创造条件;科学布置内涝应急基地,辐射周边30分钟车程范围内的易涝风险区,规划新建55处应急基地,不断提升雨水系统应急管理水平。